Sep 23, 2025

搶封箱膠紙

 搶膠紙颱風樺加沙來襲,連封箱膠紙都被搶購一空了!


幸好作為裝裱工匠,打風用的膠紙我從不缺貨,不少種類連文具店亦沒有賣。

有人會誤會裝裱相片只是4條木條加一塊板及玻璃,其實遠比想像中複雜及高難度,認真起來就連膠紙都要用上這麽多種類:顏色、材質及黏合物質都有分別,用途自然有別。

膠紙有很多學問但確實很少人需要在意,不過作為裝裱工匠,不時會用於連膠紙生產商都沒想過的特別用途,看到不同膠紙時會試試是否比原先的更合用,亦要等待數月測試耐用度,聽上去有點像科研。

這裡只隨便拍一拍一部份打風時可以用來貼窗戶的膠紙而已。最頂那卷別小看它很窄,但其實很強,因內有尼龍帶補強,有效增加抗拉伸性能(好像也抗熱),原本是電子產品內部零件用,但我發現使用膠水時用來為組件定位很不錯。

公司會用到的膠紙類物料遠遠比這裡展示的多,最闊的膠紙有37"即94cm闊。既然連膠紙也可以這麽複雜,相信能揭示曬相、裝裱、油畫相製作等,遠遠不像相像中那麽簡單吧。

8號風球了,提提大風時要避免開關窗戶,那是危險動作。

Sep 6, 2025

香港的載人氣球

 


上圖是約2010/2011年的西九夜景,當時西九文化區及高鐵站未動工,還記得當時對於香港將會成立一個大型文化藝術中心充滿著期待。相中最左側可見當年的DHL載人氣球,能載很多人升空100米的!

200多年前,第一個載人熱氣球承載著的不只是人,更是通往天空的夢想。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分別正是人類擁有夢想,在AI年代更加要牢記。

同場加映1,後來Ming有幸接到了
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+ 建築進度的印相工作

同場加映2,後來Ming更接到了
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+ 內部展示用的大印製作工作

雖然相對於這麼大的M+博物館,阿Ming的工作範疇只是微不足道,但工作時,每次都獲得這麼厲害的客戶相信自己的製作質素及專業判斷,實在非常榮幸。

順便一堤, 印大相、製作油畫相當然關乎用料與技術,在此之前,溝通才是關鍵。

我們印大相、製作油畫相時,需要質客戶以email溝通,及先檢查檔案,是因為只要對質素稍有點要求,大相製作對檔案及事前了解的要求遠高於印4R相,亦易有誤解。我們往往需要先與客人溝通、常常能找出問題並修正規格,才準確報價及開始製作。

而一些廉價製作、自動化落單,或看似很快但其實欠缺溝通的訂購流程,因沒有了我們這一步,往往會出很多問題及因屬客戶誤會,無法向製作公司追究,沒有保障。

因欠缺溝通、沒檢查檔案而產生的常見問題包括:
1. 檔案解像度低,印出來模糊。
2. 檔案與製作長闊比不同 – 影像要麼被拉長壓扁、要麼裁走了一部分。
3. 影像光暗、色調因客戶螢幕不準確及不了解”色彩管理”而出問題。
4. 相中重要人物的表情不理想,例如半合眼沒注意,客戶自行看螢幕注意不到,印好大相油畫相後才發現問題
5. 一些客戶未必注意到但在我們看上去明顯的細節問題,例如相機上的塵點、地上的垃圾等。
6. 一些過於接近邊緣(出血位)的重要細節(例如簽名、logo),因沒想方法做特別處理,而部分被裁走或被相框遮蓋。

我們則很注重這些印大相的細節,盡可能事先把潛在問題減到最低。有不少對別處印相感失望而找上我們的客人,都因為先前的不愉快經驗,而明白到我們願意花時間溝通,是希望把事情做好。

Sep 1, 2025

如何把相片變成藝術品 之 以AI協助判斷攝影作品是否容易被理解

”光的形狀” by Ming Lau. 60X40” (~150x100cm) gallery-wrap canvas (Hahnemühle Fine Art Media)

”光的形狀” by Ming Lau. 60X40” (~150x100cm) gallery-wrap canvas (Hahnemühle Fine Art Media)

攝影的英文Photography,意思是用光去繪畫。”那麼,可以繪畫光本身嗎?” 這是我會思考的事情。於是就有了這張作品:這剎那有著紅、橙、黃、綠、青、藍、紫七種顏色的光,包含了明亮到黑暗的強弱對比,有朦朧柔和的光及清晰銳利的光,有連續的光線及閃爍的光斑,還有粗糙的光影紋理及連續的層次漸變,算是以攝影繪畫光的不同形狀吧。

這種題材被稱為”Urban Abstraction”,我喜歡強烈但有層次變化的色彩,但抽象畫面很多時都在挑戰攝影的基本標準:鬆、郁、朦,未必有傳統主體、曝光不正常等。如果無法傳遞創作的概念,便難以令觀賞者產生共鳴,作品便會失敗。

藝術是主觀的,對於抽象畫面是否能傳遞創作意念,攝影師本人未必有客觀答案。而上次提過AI對藝術有一定的”了解” (畢竟那個LLM包含了大量專業的藝術知識),找AI評一評,雖然”大路”,但正因此可以粗略判斷一般人會如何理解作品。

可以:
1. 不加說明找它先評一評 – 可估計作品有沒有直接的視覺衝擊
2. 加一兩個重點的詞語形容作品找它再評一評 – 可估計在簡單引導下,作品有沒有讓人自行發揮想像及思考的空間
3. 加上整段簡介找它再評一評 – 可知道作品所表達的概念是否有力,以及體會一下為抽象作品提供文字解說的必要性 (如果毫無說明,即使作品概念有力,也不能假設別人很易明白)

告訴AI 以”認真的藝術批判” 去評估,AI便能一定程度充當基本的攝影藝術策展人、評論家。

留意:
1. 有些AI,例如我用的是Copilot quick-mode,必需要指示它作出”認真的藝術批判”,否則很易變成討好、奉承,最後只會演變成自我實現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。
2. 很多攝影人都很怕寫文章,不過我反對隨便找AI評論作品後當成簡介使用,因為一來文筆大路(即是萬能KEY),有種空洞感,二來會演變成拍攝者本人不自覺放棄以不同形式深層思考,這樣的攝影不會有進步,亦不會成為藝術。
3. Microsoft為AI改的名字是”Copilot” (”副”駕駛),名字改得有意思,彷彿無時無刻都在提醒使用者,副駕駛的職責是協助,而非主導。

Copyright Ming Lau, Trail Studio 專業晒相及裝裱服務
www.trailstudio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