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n 30, 2008

樂器

習慣在客人/老闆的指示下造出沒意念和靈魂的設計,這些設計能賣錢能養家,沒有何不可,只是心裡有慾望想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設計。然而這很難實現,通常在初段便基於多種外來原因石沈大海。這也許是每位香港設計師面對的問題。

最初想在這裡一半張貼攝影作品,一半張貼設計作品,但後者很難辦。
設計是製作產品的一個步驟而不是個「完全體」,亦涉及商業活動和利益,要加以保障。換了藝術,畫了一張畫,影一張相片,那便可以是完成品,創作者亦可全盤擁有版權。這也許是設計與藝術的最大分別。

好不容易才找出一個不需擔心版權問題的舊設計。這只是個初形,未經development,張貼出來純粹為滿足一下設計慾。它是個樂器,但我不打算詳述,只能說後來在city'super見過兩件類似的產品。

Jun 27, 2008

日落西沙

 

在第一張相片裡,利用海面反射打亮了左下角那位攝影師。喜歡著渺小的人與蒼茫天地的對比。不過相片縮小了後,對比也消失了,因為渺小的人變成了微型的人,不提也不會注意吧。

Jun 26, 2008

下班的人

很刻意的把色彩調較得濃烈,強調雨傘的色彩以及光線在牆壁的變化。

我傾向在按快門的一刻決定相片的成敗,後期只作色彩處理,尤其不做補救式的畫面修改;然而這次則運用了photoshop來強調暗角。

以現在的準則,一般視暗角為鏡頭缺陷,但我卻非常喜歡這種缺陷帶來的美感。

Jun 24, 2008

牛頭角下村

巨大迷宮的外部其實很宏偉,不過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內裡,沒有拍下太多外面的模樣,就只有這四張照片。老實說,我覺得把這裡拍得太不現實,天藍的底色把這裡美化了,也排除了不少「人」的原素。

套用不少朋友的話:「你拍的照片都沒有人存在......」,也許是我的「風格」。

Jun 23, 2008

巨大立體迷官(二)

這是個燈光昏暗的世界,原設計是為解決生活基本需要,甚不人性化;這裡的人卻改變了這個空間。不少人替千篇一律的走廊加添花燈、很多老人家把櫈子搬到大堂乘涼聊天、孩子在梯間踢波嬉戲、主婦把衣服晾乾在電梯旁、老舊的牆壁上有不同的塗鴉,有些更像是大師之作。這裡給外來者的感覺很奇異,有點恐怖、迷離。

說起來此處也是父親從前住過的地方。與很多人一樣,他們一家於四、五十年代來到香港,初時居於九龍城寨,及後搬到牛頭角下村(第四座,己拆卸),以當時的標準,生活環境已大大得到改善。

不難想像此處對住客來說倒底就是自己的回憶、自己的家,但客觀來說,以現在的標準卻很難用環境優美去形容。雖然支持保育工作,雖然覺得此處很有特色,但這是住人的地方而非名勝地標,反而覺得拆卸進度太慢。希望重建後居民生活能得到改善。

Jun 22, 2008

巨大立體迷官(一)

不知這個是否應被稱作屋村,還是應被稱為一座龐大的建築,因幾乎每座大廈在各層根本就相連。每一座每一層也很相似,也很不同。沒有開揚的窗戶,如果沒有門牌,就是沒法確認身在何處。

這個建築群是「現代主義」的產物,不過「現代主義」已過時了,此處將於明年一月拆卸。

Jun 17, 2008

父親節

去了此處慶祝父親節,晚上6時便抵達可是已經滿座,結果選擇坐在餐館外的臨時餐桌,氣氛沒有,倒也比內裡清靜,服務也周刊。

父親說,從前常經過這間原本位於大磡村的餐館,當年那裡環境欠佳,也無甚特色,不過我相信當年比現在更有風味吧,現在這裡不是不好,只是感覺上就是一間商場間館,少了一份舊日傳統特色。

Jun 9, 2008

仰天

星期六,黑雨...
原先安排的活動取消,直至深夜,雨還是很奇怪地時大時停。

星期日,端午節...
早上起來,第一時間往外望,天氣跟昨晚一樣惡劣,更帶著雷暴。原先有點興趣去看龍舟,但由於我自己和相機也沒有防塵防水滴功能,看到窗外的境況只好屈服了,繼續呼呼大睡。(如有被放飛機者,特此說聲sorry...)

難得三天假期,已有兩天白白浪費,希望明天天氣好一點。

困在家中,只好整理相片,順便放一些上來。

天氣與女孩子似乎有個共通點: 變幻莫測

Jun 6, 2008

動態的變奏

午膳時間,有按快門的衝動,但是天氣和環境都比較沉悶,於是按快門時並沒有停下步伐,任由相機隨著身體的擺動而拍下身邊事物。
除了多一份動感,物件的質感和紋理亦隨著擺動方向產生變奏,這些都不是photoshop的效果。